为什么把狗狗叫八哥?
“八哥”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清人赵翼所著《陔余丛谈》记载,八哥指的是鹩哥,而非今天人们所认为的八哥鸟。 之所以会弄错,是因为人们把“鹩哥”和“八哥”这两个名字给混了。
在明代陆容撰写的《菽园杂记》中就有关于“鹩哥”的记载:“蜀中有莺、蜀莺;江右有鸲鹆(yu qu),俗称八哥儿”。 这本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前后,可见至少在明代,我们就把“鹩哥”误称为“八哥”了。
至于这俩名字是怎么被混淆的,大概是因为两者都指鸟类,且都带有“八”字。 而事实上,作为鸟类的鹩哥与八哥,的确是有区别的—— 鹩哥体形较大,身体匀称,四肢灵活,善于攀爬。
八哥体型较小,肢体灵活性略差一些。 而且除了我们常见的小八哥外,八哥还有大八哥。大八哥的身体长度可达30厘米,甚至能与人握手,眼睛也更大,能够分辨色彩,对主人也很忠诚。 不过虽然我们平时把“鹩哥”误称“八哥”,但在一些文献资料里,还是有“鹩哥”这个名称存在的。
比如同出自《菽园杂记》的这段文字,就是形容鹩哥的:“身上文采鲜艳,头项与脊背之处,更有五彩金光,远望之如金缕衣。” 再比如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咏鸟诗时,就提到了鹩哥:“结句用‘惊’字、‘落’字,惟‘莺花乱’、‘燕泥香’,用‘飞’字、‘入’字。此等诗意,全要含蓄不露,若有显露处,便浅率可厌矣。如刘梦得咏燕子夹水而来,曰‘帘卷池水静,檐飞殿脚斜’,又咏莺花,曰‘庭间春草绿,院里杏花繁’,即含蕴有余之意。若《吴宫词》云‘细柳摇风起,轻絮蘸雨飞’;《忆江南》词云‘红艳小桃春似锦,曲阑干畔娇无力',则过于显露而拙劣矣。” 这段文字中的“莺花”就是指的鹩哥——“身上文采鲜艳,头项与脊腹之处,更有五彩金光”,正符合“莺花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