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猫的不在意品种?
因为“品种”这玩意儿是外国人搞出来的。 中国古人对动物分类没有“品种”的概念,只有“犬”“马”“牛”等以食用、用途划分的方法。 比如《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命田官,耕作致穑,以待积聚而供祭祀。” 所以周天子祭祀用的新粮不是自己种的,而是由负责管理“田”的官员们从市场上买回来的——“积”指的是谷物集结成堆,与“聚”同义。 而负责管理马的官员给天子准备的马也不是自己的血统最优良的种马——至少从“畜养之法,马八岁而入厩,九年而致齿。”来看,周人是不太讲究近亲繁殖的。
汉唐以来,随着儒家礼仪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讲究通过“品”来区分不同等级的人。 但这个“品”是人为划分的,和自然属性无关。而且这种分法是通用的,无论是用来对人还是对狗。
宋朝以后,社会阶层开始分化,人的阶级变得相对固定下来,于是“品”也就只代表了一个阶层,而不是所有阶层的通用身份标识了。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已经习惯了从外貌上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阶层。而这时候距离欧洲确立近代育种方法已经过去数百年了(甚至可能是近千年)。所以中国人在民国乃至新中国初期,仍然保持着古代对待畜禽的原则:好吃就行,管你是哪里的杂交狗还是纯种边牧。